【文理学人】俞志慧: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编者按:为营造尊重学术、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特开设“文理学人”专栏,聚焦身边的优秀教师,宣传报道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的新成果和新业绩。
“孔子,是战斗英雄叔梁纥的长子,因为他哥哥伯尼不良于行,按照当时的礼俗,残疾人是不能作为继承人的,于是他就成了叔梁纥的继承人,同时,他又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孔氏家族的长子。因为他对周公以来的礼乐文化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态度,所以我又叫他中国文化的长子。老二、老三可以放弃,可以闲适,可以逍遥,老大不能,这就可以解释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狂者形象……”,2015年8月,人文学院中原游学团来到曲阜访尼山——孔子的出生地,学生们围坐一起,倾听一位老师讲学,悠然有孔门师生侍坐对语之风。这位认真授课、温文尔雅的老师,便是人文学院的俞志慧老师。
传道授业 持之以恒
从教至今,俞志慧从来没有离开过教学第一线,躬耕教学,传承学术和文化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从2015年开始,他四度加入人文学院的暑期游学活动,与同学们一起行进在齐、鲁、秦、晋、甘、青、宁,以高天厚地为学堂,以山川历史为素材,淬炼写作,提高学养。在俞志慧看来,这样的活动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还能在行走中感知历史存在的脉搏,以纠正、完善他在书斋中获得的知识。他白天在文化遗址间考察,晚上为历史文献中的一处注释细细推敲,凌晨又起来查阅文献,为当天的行程提供文献参照,这一行动感染了许多同学。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就像一股绳子,将几代人从学术到精神紧紧联系起来。作为导师,俞志慧不仅自己在学术上勤奋耕耘,建树丰硕,更带动学生去探索古代文史研究的学术增长点,引导他们选择科研方向,确立研究课题。第十四届卓越奖学金获得者方楠就曾在俞志慧的指导下进行了绍兴古桥研究。四年,五十多座古桥的故事,七千多张照片,俞志慧与方楠的古桥团队走过数不清的桥和路。而今,古桥课题已从市级立项、省级立项一路走到国家级科研立项,文章从刊登在《绍兴晚报》《绍兴日报》到浙江省社科联《思享者》,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绍兴老桥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学问不远 就在身边
2017年,俞志慧与学生吴宗辉花费两年多时间撰写出版的《调腔钞本叙录——新昌县档案馆藏晚清民国部分》获评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也是目前关于调腔研究最权威厚重的成果。
在一次与学生讨论课题设计时,俞志慧接触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昌调腔,他发现新昌调腔晚清抄本非常珍贵,亟需抢救。作为一名新昌人,有着很深的故乡情结,在大发体育的支持下,俞志慧立即赴新昌挂职半年,目的就是为了抢救新昌调腔这个戏曲活化石。挂职期间,他埋头于档案文献之中,走访调腔艺人,孜孜不倦地研究调腔。他还带着自己的学生团队来到新昌,采撷调腔的鲜活样本。
阅读、整理、研究和运用,做学问已经融入了俞志慧的生活,成为了一种习惯。“有些学问做着做着就做到我们身边了,也可以说,身边的一些东西就是学问本身。”俞志慧说。
既是良师 又是益友
作为一名学者,对学术认真谨慎;作为一位老师,对学生鼓励爱护。在俞志慧的课堂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他引导大家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每每惊叹于俞老师的博学,却常常被他谦虚好学的态度所感动。何其有幸能遇到这样一位良师,他不慕名和利,专心投身于他热爱的学术研究,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来自汉语言163班的许雪婷同学说,在她心中俞志慧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老师。
“作为老教师,对于那些努力成长,希望自己变得更优秀的学生,我肯定是要帮助一把的,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在专业课上,俞志慧尽心尽力传授古代文史知识,走下讲台,他长期指导学生开展学术探讨与调查研究,其中部分学生携相关成果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连续六届(2007—2017)得奖,这在省内高校中没有第二例。这项工作除了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田野调查的能力外,也为学生从事相关研究、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2007年获全国奖的樊波成博士,在复旦获得博士学位后,现已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工作,2011和2013年获省奖的俞风、游源勇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获省奖的吴宗辉也已获得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申报资格。
“我也常常请教我的学生,认识他们真的很好。”俞志慧从不刻意过问学生的个人情况,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耐心细致,在他眼里,学生们是能侃侃而谈、分享趣事的朋友。“昨天有一个学生给我分享了几个表情,特别可爱,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自己是有福的。”俞志慧笑着说道。
“书斋的目光探究国学经典,也关注新昌调腔和绍兴记忆;一个谦谦君子,一个谆谆良师。”2018年,俞志慧获得了“最美绍兴人”称号,正如颁奖词中写的那样,他怀着这样一颗“寻根”的心,在研究和探寻古代文史的道路上,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一路前行。
人物名片:
俞志慧,文学博士,文献学博士后,二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学科带头人,绍兴市高级专家。曾主持四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五项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五次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四次获厅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已出版学术著作八种,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现为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学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绍兴市政协常委,绍兴市知联会副会长。
文字:谢盈盈 吕雪妮 徐瑶瑶 编辑: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