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学子】朱华中:追逐在科技赛场上
朱华中,大发体育元培学院机械电子工程1501班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4项、省级学科竞赛奖项7项,获得国家奖学金、元培学院第一届“蔡元培”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
打开机器人项目的大门
2016年一场关于机器人的讲座中,一台可以在各种障碍物中间自由穿梭的机器人,吸引了朱华中,让朱华中与机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报名参加比赛,就是感兴趣,想自己试一试。”第一次参赛,朱华中的团队连竞赛现场都没有见过,也不了解其他高校水平。他们只能依靠书本和资料,一步步摸索。
朱华中参加比赛的项目是一种以寻迹为基础的寻宝机器人,它是由电源、车身结构、树莓派(Raspberry Pi 3)、摄像头、驱动板、主控板和多种传感器集成的。
在慢慢的摸索过程中,朱华中发现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机器人来说却十分复杂。他在焊电路板时,因为手不稳,焊接了200多块都没有成功。为了加强手的稳定性,寒假期间朱华中在鸡蛋上练习雕刻。“那个寒假我们家天天在吃鸡蛋,水波蛋、炒鸡蛋。寒假结束我终于完成了一个成品。”朱华中笑着告诉记者。蛋雕,最难掌握的就是力度,多一刀会碎,少一刀影响美感,但这是做一个机器人的基本功。
到了决赛地点,朱华中发现有些赛道的道型是之前在校训练期间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复杂道型的转弯、路障对机器人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朱华中和团队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夺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整个团队收获了大赛经验。
“我看到了别的团队的成果,我觉得别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完成。” 比赛结束回到大发体育后,朱华中并没有休息,立刻投入到第二年国赛的准备之中。
在硬件的设计上,他们根据第一次的经验,按照实际的电流大小来预留4—5倍的空间。在结构方面,从最初的方案到最终的版本,他们为了2018年中国机器人大赛一共制作了四代,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最终的结构无论是稳定性还是实用性都达到了比赛要求。
为了调试出无偏差的直线行走,朱华中经常强迫自己用机器人的方式思考。他在校园里沿着道路中心线骑车,真实体验机器人行走时的状态,从而准确预测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地方。
从省奖到国奖再到冠军杯,一路的汗水播种,也让这个痴爱机器人的少年快速成长起来。在2018年中国机器人大赛中,朱华中团队不仅获得了冠军,更是成为了该赛事历史上唯一一个满分,在150秒的限时中,仅用122秒便完成了比赛。
谈及最想感谢的人,朱华中毫不犹豫地说“肯定是学院和老师”。朱华中说,学院特别重视竞赛和赛前培训指导工作,也精心做了很多后勤保障。
学习是一次成功的逆袭
“他是一个全能型的学霸。”朱华中的同学林文浩说。事实上,朱华中的“学霸”养成记是个成功“逆袭”的教程。
从小到大,他的成绩都是一般般,刚进大学的朱华中每天任务式地上课、下课、打游戏。在大一的奖学金评选中,朱华中的成绩偏后,几经波折才勉强拿到三等奖学金。“既然能拿三等奖学金,为什么不努力拿到一等奖学金呢!”从那以后,朱华中的专业课一直是班级第一。
“学习没有捷径,只能靠勤奋。”对于专业课,朱华中认为,不管是平时的功课复习,还是为考试做准备,都需要多读教材,理清框架。为了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他会自己画框架结构图,同时阅读同一类型的教材,分析知识体系,从而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在准备比赛的时候需要经常翻阅资料,这使得我在学习专业课时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重点。”朱华中说。
赛场之外他还是“河小二”
编程达人、专业第一,逻辑清晰、认真仔细,除了这些,比赛之外的他是什么样?
学霸的日常生活和大家相似,除了完成相应的专业学习和课程之外, 他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朱华中三年间参与五水共治“河小二”项目共计30余次。“我很怀念小时候家门前那条清澈的小河”,三年间,朱华中积极参与河道考察,清理河流垃圾。他希望更多的人付诸行动,而不是停留于形式,“我们心中要有真正的责任感,才能发自内心地守护我们亲爱的家园”。
未来就在眼前,对于将来的每一天,朱华中都有自己的规划,完成了中国机器人大赛,他现在已经全身心投入考研复习中。他借用一位老师的话说:“人一生的时间会越过越快,有想法就去做,说不定就实现了呢!”
文字:王建娟 卢铱茗 袁德荣 编辑: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