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学子】朱明了:自律+高效,这位医学生学习、科研、工作三不误
朱明了,来自医学院临床医学173班,第十七届卓越奖学金二等奖获得者。作为一名医学生,她与老师合作的专著《多糖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即将出版,发表SCI期刊论文1篇、一级期刊论文3篇,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为医学院团委学生会副主席、班长,她认真做好学生工作;作为党支部组织委员,她在绍兴市微型党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医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能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如何才能取得这些优异成绩呢?于她而言,有4个数字对她意义非凡。
第一个数字是13岁。13岁前的她,从来都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妈妈给她打造的温室里,那时她还从来没有想过未来的职业。直到13岁那年妈妈突然被查出肺中有两颗东西,被高度怀疑是肿瘤,需要进行手术。那是给她的当头一棒,她突然意识到,原来有一天,一直守护她的妈妈也是会不在的。那种可能随时会失去亲人的震惊、无助、迷茫、恐惧,她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一冲击让她开始认真地思索未来。她想,如今大家都谈癌色变,要是她能来改变些什么,该多好!最终,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她选择了医学——学医,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也是想尽己所能让更多的肿瘤患者及其亲人看到希望。怀着一腔救死扶伤的热切抱负,她踏入了大发体育医学院的大门。
第二个数字是4.5小时。这4.5小时,不是别的,而是她每天的睡眠时间,不是持续1天,不是1个礼拜,也不是1个月,而是整整持续了1个学期。为了能在学习、科研、工作中找到更高效的平衡,她为自己制定了时间规划表,表上她细致地规划了每天每门课对应的课后复习时间,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才把其他时间排留给科研与工作。早晨5:50早起,赶在8点上课前听英语新闻练习听力,背完英语单词,以积极的精气神迎接新的一天。中午的1个多小时午休,除去日常的开会,小憩一会儿,她便会复习上午课堂的内容。为了能把时间空出来,她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利用课间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利用晚自习全神贯注地学习,直到管教学楼的工作人员来锁门,她再去实验室操作实验;而一个实验操作便是几小时,结束实验时往往已经是凌晨了。有时遇上期中或期末考试,结束实验后还要加班加点地背一本本厚厚的书。她能熬夜在班里是出了名的,班里的同学总是调侃她说,“朱明了是仙女,不用睡觉的,全靠一口仙气吊着”。说不累吗?当然累。但是她认为,这样的累,值得!学医的初心支撑着她坚持下去!往往最艰难的时候不是晚上一两点眼皮打架的时候,而是早上闹钟响起的时候,再坚定的信念有时也抵不过想要赖会儿床的冲动。她为了能督促自己起床,在床头放了一个很亮的灯,闹钟一响,她先把灯打开,刺眼的灯让她没有了睡意,她一遍遍在心里喊“朱明了!赶紧起床”,就是这样,她做到了每天早起。这个习惯她一直坚持到现在。不过,熬夜伤身,还是要劳逸结合。
第三个数字是60万。在对科研有了初步了解后,她面对了一次攻坚。老师建议她:“明了,一起编一本书吧!”“多少字?”“60万字。初稿60万字,之后再提炼。”60万字,她当时就吓坏了,高考作文都需绞尽脑汁去写的她,怎么会有一天能写出一本书?她觉得自己做不到。老师语重心长的一番话点醒了她,“科研不只是做做试验、发发成果,科研更是一个锻炼人的过程。事情放在你面前,并不是说事情简单你才去做,而是你面对困难时,这件事很难,但是值得你去做,你就去做。”她接下了这个工作,从收集文献开始,阅读了几千篇文献,每天对着电脑重复着查文献、看文献、整理文献的工作;再构建出书的大致框架,慢慢地往框架填入内容;再到对60万字内容逐字逐句修改加工,精简成了30万字,又加入实验数据;期间和老师一次次修改,改了一次、两次、三次……发给出版社,又是根据出版社的意见修改一稿、二稿、三稿……终于,收到了《多糖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图书代理出版合同,收到了出版社“正在排版,即将出版”的答复,她的内心五味陈杂。她哭了,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为这本书付出了多少,有过许多次的眼睛发涩,有过多少次坚持不下去;她也破涕为笑,因为努力有了成果,她感到自豪。厚积终于迎来薄发,如今她已参与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6项,发表了SCI论文、国家一级期刊论文,也在浙江省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入学前的心愿已迈进了一大步,她相信,人类有朝一日一定能突破肿瘤难题。
最后一个数字是每1分每1秒。上大学前,她听到过很多老师家长的声音:你再熬一熬,到大学就轻松了。上大学后,她也听到过一些质疑的声音。但她想说,大学是真正自我成长的地方,在科研、竞赛这些共同的平台上,不论在哪里,都可以同样绽放光彩。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开始,时刻告诉自己:感恩、勤奋、乐观、坚持,卓越舞台,同样属于未来的你!
编辑:严许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