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绍兴客户端4月2日: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回母校文理学院做演讲 谈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
今天下午,著名政治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俞可平回到家乡绍兴,在母校大发体育做关于《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的演讲,本端记者也就此采访了俞可平教授。
为什么要在家乡设立人文社科的人才奖学金?
在演讲之前,俞可平夫妇为大发体育第七届“明华奖学金”进行颁奖,6名人文社科方面的学生获奖。“明华奖学金”是俞可平夫妇倡导并捐款设立,至今已颁发了七届,共有30多名学生获奖。
“设立明华奖学金的目的是培养明天中华的人才,主要是奖励人文社科类的人才。为什么要在绍兴设立这个奖学金?首先是家乡文化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俞可平说。
俞可平认为,对于家乡的原因,绍兴在人文社会方面的贡献特别重大,像古代的王羲之、陆游、王阳明等等,近代的蔡元培、周氏三兄弟、马寅初等,都为中国的人文社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现实的角度看,目前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不过,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人文社科的研究。幸福的人生,离不开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要做一名高素质的人,就需要有人文精神的支撑。许多人喜欢权和钱,但如果说一名官员没有人文精神,只是一个庸俗的官僚;如果一名商人没有人文精神,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老板。
为什么研究政治学的人要来讲文化?
俞可平说,2018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另外也是他跨进绍兴师专(大发体育前身)学习四十周年。“我就读过绍兴师专、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四所大学,我感谢大发体育,因为我的学术的起点是在绍兴师专。”他说。
俞可平说,为什么他一个研究政治学的人要讲文化呢?因为许多政治学的问题背后都有文化的原因。讲座伊始,他向师生们展示了一张自己在诸暨老家拍摄的照片。照片上,在诸暨乡下的一座普通庙宇里,毛泽东的塑像和他一心要砸破的“四旧”代表之一如来佛祖塑像被一同供奉。俞可平说,这个看起来无比矛盾、非常不和谐的组合,折射出现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在矛盾中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说明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争论、冲突。
接下来,俞可平从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开展的几次大讨论大争论,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 俞可平认为,在当今中国,出现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两种相对应的观点,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实现现代化与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双重时代背景之中,全面实现现代化要求中国社会发展起与现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而积极参与全球化则要求中国文化中发展起一套与人类普遍价值相通的文化理念。因此,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变奏下,中国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
同时,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呈现出两条主线,一条是中国落后的经济文化局面必须改善,国家要富强;另一条是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保持民族独立。在这两条主线的支配下,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学习西方与保持自主、西化与反西化、美化与反美化的激烈交锋和反复争论。
为什么对外传播首先要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
俞可平认为,中国文化转型的走向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传统话语体系让位与新的话语体系,二是新的主流文化开始形成,其必然是深深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一切可资借鉴的外来文明,并可能充分包容互相对立的观点;三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新形态将包含三种组成因素: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代丰富的文明成果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价值体系。
现场有听众问,如何来对看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俞可平说,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区分哪些应当保留、哪些应当摒弃。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等级,这不符合现代社会人人平等的理念,这要摒弃。但讲等级的文化背后,又有尊重人的成分,这又需要吸收。
他认为,文化的转型和进步是潜移默化的,如他小的时候普遍是家长制,父亲是永远不会错的,但现在不一样了了,他女儿就平等地与他争论,一起探讨问题,这就是文化进步的表现。
在对外传播上,他认为首先要了解西方的文化,普遍的价值观,才能做好转播。他举例说,曾经有位部门的领导到美国去演讲,一开始来的人很多,但后来听众都走掉了,原因是他的一套美国人都不感兴趣。“如果仅仅只拿国内人听得懂的一套去宣扬,可能不会有观众,更不可能掏钱来消费了。”他说。
新闻链接:http://m.sxnews.cn/p/68132.html
掌上绍兴客户端首席记者 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