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报道大发体育探索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4月26日,《浙江教育报》高教版以“‘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生’——大发体育仁术并重育良医”为题,专题报道大发体育探索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全文如下: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生”——大发体育仁术并重育良医
(本报记者 刘丹丹)
“一开始我连血糖测试都不敢做,怕一不小心,针扎到自己手上。可看到前辈们毫不犹豫冲上去为病人插管、做口腔护理,我就什么也不怕了。”出征援鄂时,1997年出生的护士卢俊倩,才刚参加工作半年。得知医院要派医护人员去驰援武汉,身为党员的卢俊倩,瞒着父母递交了请战书。
“她来到这里之后,整个人状态是非常好的,能吃、能喝、能睡这种,跟病人聊天,都是笑呵呵的,大家对她的印象就是,很开朗、很乐观的小姑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重症监护室护理组组长谢翠娥称呼卢俊倩为病房里的“元气少女”。卢俊倩说,一场抗疫,让她真正懂得了“护士”这个职业的含义。
3月22日,中央电视台《榜样5》播出了浙江援鄂医疗队的先进事迹,卢俊倩作为最年轻的队员接受了采访。卢俊倩是大发体育护理系2019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校青年志愿者管理协会负责人,大学4年中,她每年都参与大发体育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
在大发体育医学院,像卢俊倩一样的学生还有很多。据了解,在医学院,学生志愿服务的注册率是100%。学生们利用专业特长组建的爱心医疗服务团,坚持22年赴偏远的嵊州市里南乡送医送药,上门诊疗。
“医学院12年来坚持探索和实践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模式,以‘仁术兼修’为目标,构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框架,以‘知行合一’为理念,指导人文教育路径的设计和实践,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全程育人的各个环节。”大发体育副校长柳国庆认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把听诊器放在手心里捂热”
“谢谢你,医生。”临床医学2017级学生杨子键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一个下意识的动作,被病人家属表扬。在儿科见习时,遇到一个咳嗽的小朋友,带教教师让杨子键听一下他的肺音。这之前,杨子键一直把听诊器握在手心里,捂热了再放进小朋友衣服里。就是这样一个细节,让小朋友的妈妈直呼“暖心”。而这个动作,是杨子键在大发体育实践课上养成的习惯,教师曾对他说:“虽然现在你们面对的是模型,但以后你们将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如何把癌症诊断结果告诉病人?”“病人发脾气时,第一句话该说什么?”“扎针失误后,病人骂人,该怎么做?”护理系的程潇琦没想到,在大一的“思维与沟通”课上,教师提出的3个问题,他在第一天实习中都遇上了。作为全班仅有的两名男生之一,“男护士”程潇琦的从医之路并不平坦。
“之前在大发体育,对礼仪课、沟通课这类人文课程的感受并不深,到医院实习后才发现,对医护人员来说,沟通真的太重要了。”扎针这项基本功他已经练习过成千上万次,可在第一次给病人扎针时,他还是失败了,两次没扎好,病人直接说:“换人,不要实习生。”
委屈和羞愧瞬间涌上心头,带教教师把程潇琦叫到一边,耐心给他讲解了刚才操作中的小细节,带着他向病人道歉,并请病人再给他一次机会,这一次程潇琦没有失手。凭借开朗的性格和优秀的口才,慢慢地,程潇琦从病人口中的“小实习生”变成了“小程”,他跟病人成了朋友,很多病人出院时都点名要“小程”来送。
“我始终记得,当时带教老师跟病人说的那句话:你现在给他们一个机会,未来他们就是为你们服务的护士。”说这句话时,程潇琦目光笃定。
“为破解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难题,学院首先从课程建设这个‘主阵地’入手,将人文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医学院副院长陈三妹认为,医学生既要有高超的技术又要有人文关怀,二者要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学院开设了“美学与礼仪”“思维与沟通”“伦理与关怀”等人文课程,而且在所有专业考试中,都有人文素养的考核内容。
“‘大体老师’也有血有肉有故事”
解剖课是每一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很多医学生要迈过的第一个“门槛”。“第一次上解剖课,我既紧张又兴奋,但在全班举行了默哀仪式后,我心里更多的是敬畏和感恩。”2017级学生朱明了至今仍对第一次见到“大体老师”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她用“仪式感满满”来形容每一堂解剖课。
这 是医学院的一项传统,在上“局部解剖学”之前,举行“感恩奉献·敬畏生命——向无语良师致敬”的开课仪式,教师会简单介绍一下“大体老师”生平事迹,强化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的尊重。“有一堂解剖课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位‘大体老师’曾是我们医学院的老师,因病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朱诗涵每每谈及那堂课,都会眼角湿润,“我能感受到医学的使命感在传承”。
“‘大体老师’虽然不能教给我们课本上的知识,但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告诉我们,每一根血管的走向,每一个器官的位置。在‘大体老师’身上划下的每一道痕迹,都能帮我们在病人身上少犯一处错误。”朱明了说,她每次下手术刀之前,都是慎之又慎,同学之间也会互相提醒。
在医学院教学楼前立着两块特别的碑,名为“无语良师碑”,上面记载了每一位向医学院捐献遗体的“无语良师”姓名。每年清明节,医学院的学生都会在这里举行“无语良师”缅怀仪式。同时,医学院师生自愿捐款设立“无语良师爱心基金”,表达对那些遗体捐献者的感恩,感谢他们对医学事业的无私奉献。
此外,医学院十分重视各类医学人文教育活动,从新生授服仪式、医学生宣誓仪式,到护士节授帽仪式,再到毕业生宣誓仪式,把每一项活动都做得充满仪式感。医学生对医护工作的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进血液中。
“想哭就哭一会儿吧”
实习10个月后,穿着白大褂的张维镔已经褪去学生的青涩。在ICU值夜班的一天,张维镔耳边传来呼吸机的警报声,走近一看,0604床的叔叔泪流满面,呼吸急促。他用手指在张维镔手心里写下一个“心”字,“心脏不舒服?”叔叔摇头。“你心情不好?”叔叔点了点头。夜已深,ICU只有机器运作的声音,一个大男人在护士面前哭得像一个孩子。看着他闪烁着泪光的眼睛,张维镔拉起他的手说:“想哭就哭一会儿吧,我陪着你。”
“共情。”在被问及“你觉得作为医护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时,护理系的张倩脱口而出。“我们都有过去医院的经历,作为病人看到和风细雨的医生,跟看到漠不关心的医生,心情完全是不同的。”张倩说她要一直记得作为病人的感受,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血有肉、会微笑、有温度的医者。
“其实很多病人不是因为疼痛,他们只是想让医生去看一眼,说几句话。”王书炜目前正在绍兴人民医院“规培”。“有时去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他以前经常听到教师讲这句话,成为一名医生后,才真正解其中滋味。
把病人当成亲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我爷爷是肝癌过世的,到后期真的很痛苦。”王书炜有点哽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吧,我能做的就是面对病患时,将心比心,竭尽全力。”
人文教育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医学院注重将学生的感受沉淀下来,编撰了《花开有声》《医路繁花》《医路拾锦》等3本书,书中包含了学生们的人文体悟、早期接触临床的心得、实习心路历程、医学人文案例的反思等。
此外,医学院还充分利用大发体育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挖掘人文教育资源。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品牌“风则江大讲堂”邀请了300多位大家为医学生献上学术盛宴、文化大餐;“杏林讲堂”邀请知名学者,与学生畅谈医学人文价值,解读苍生大医精神。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医学院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已连续9年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之上,在全国157所医学院校中位居前列。护理学专业学生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达100%。用人单位对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医学院毕业生“思想道德品质”“敬业爱岗精神”“人文素质修养”等3项指标的满意度,分别达到100%、95.83%和95.84%。
新闻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1-04/26/content_31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