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1月15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他是我国医药化工产业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从事精细化工及药物的全合成研究,一直致力于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具有丰富的产学研合作经历。他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维生素A全合成、维生素H的技术攻关、国家级抗锥虫新药盐酸锥双净的合成和β-胡萝卜素、虾青素的全合成等多个重大项目。共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7项;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以上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6项,市级科学技术奖4项。
他就是大发体育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沈润溥,现任脂溶性维生素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是浙江省首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医药化工组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第十一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第十二届中国发明创业奖.人物奖、浙江民革骄傲人物、浙江省“企业帮扶促调先进个人”、绍兴市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最美绍兴人、绍兴市最美教师、绍兴市劳动模范、第九届绍兴市十大杰出青年、绍兴市首届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研发维生素A全合成新工艺
维生素A作为药物、营养强化剂、饲料添加剂等,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饲料等行业,一直被视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在沈润溥开发维生素合成工艺前,维生素A的产业化生产主要采用Roche公司和BASF公司的两条路线,这两条路线都有缺点,前者的问题是所需原料品种有50多种、合成路线长有6步、总收率低于37.5%,且为串联反应,固定资产投资大,不易于生产控制;此外关键中间体C6醇的生产中存在安全隐患。后者工艺路线存在技术难度大、原料三苯基膦价格高、顺式异构体含量高和副产物三苯基氧膦与产物难分离、残留风险大等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急需开发新的工艺技术路线取代这两种工艺。
沈润溥团队首次开发了以膦酸酯类化合物为关键中间体,以Wittig-Horner反应为特征的维生素A产业化生产路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用膦酸酯类中间体生产维生素A的产业化方法,技术创新贯穿整个生产工艺,先后获得中、美、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实现了清洁生产。“维生素A中间体五碳醛的合成工艺”获2009年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0年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膦酸酯合成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的新技术及产业化”获201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一技术产业化后,由于清洁生产和成本优势发展迅速,目前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维生素A年产量1500吨,占全球10%以上市场份额,是全球主要供应商之一,年产值约5至6亿元,目前仍在扩产;60%以上产品销往欧美,打破了Roche和BASF等跨国公司对该系列产品长期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维生素产业链中的地位。项目建成投产解决了500多个就业岗位。
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营养素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维持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包括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斑蝥黄素等,在抗癌、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饲料等行业,一直被视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品,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全球合成类胡萝卜素年需求量约为2000吨,年实际产量约为1500吨,销售额为6-6.5亿美元,而国内产能尚不足700吨。
沈润溥团队攻克的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新技术,历经十多年持续研究,开发了基于Wittig-Horner反应,以膦酸酯类化合物为关键中间体的普适性新工艺,有效解决了原来最先进的生产技术C15+C10+C15路线(BASF公司开发)中存在粗品顺式异构体较多、精制繁琐、收率低和副产物三苯基氧膦与产品难分离、难回收利用的问题;在实现全面技术创新的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问题。开发的以C15膦酸酯系列化合物与C10双醛经W-H反应制备相应的类胡萝卜素系列产品的技术平台,实施了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斑蝥黄素、ε-胡萝卜素四个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形成了三个核心创新点。这一成果的关键技术已获中、美、德等国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与制订产品相关标准2项,是全球唯一采用膦酸酯类化合物为中间体的类胡萝卜素产业化方法。
项目最主要的共性副产物-磷酸二乙酯钠盐废水,经处理转化为磷酸三乙酯和焦磷酸钠,实现了“三废”近零排放和磷资源的综合利用。该技术已在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全球独家采用该技术),建成年产120吨β-胡萝卜素、60吨斑蝥黄素、4吨番茄红素的生产线。项目产业化后,由于清洁生产和成本、质量的优势发展迅速,目前β-胡萝卜素和斑蝥黄素占全球20%市场份额,是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供应商,打破了BASF等跨国公司对该系列产品长期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类胡萝卜素产业链中的地位。(张京)
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2347005/rmh3234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