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媒体聚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浙江教育报12月20日要“活”起来,更要“火”出圈 浙江高校助力“非遗+产业”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2024-12-20    来源部门: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点击次数:

    蓝染的挂件与饰品被游客反复观赏,精美细腻的瓷器引得游客频频驻足,还有水印木刻的挂历、手绘的木扇……

    日前,在德清县乾元镇赵家弄口袋广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师生团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旅”手工艺主题市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贴近生活,走向市场,与产业相融,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背景下,教育又该如何更好地助力“非遗+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非遗传承与产业化发展双赢?

    近年来,浙江各高校纷纷行动起来——建强非遗产业生力军“铁胎青釉的瓜棱小罐,紫口铁足,筋骨分明,较之传统器型,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情趣,体积大小也适合当下普通家庭的使用场景。”走进个人工作室,毛俊钦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青瓷作品。

    毛俊钦10年前毕业于丽水学院工艺美术专业(青瓷方向),回到家乡后创建了个人工作室。这些年,他以特立独行的设计理念和创作风格,从人才济济的龙泉青瓷行业中脱颖而出,被评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也多次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奖。

    在丽水学院,像毛俊钦这样的毕业生并非个例。早在2003年,大发体育就对接地方青瓷产业发展需要,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青瓷方向)。在此基础上,2016年又成立了中国青瓷学院,设立了以培养青瓷人才为核心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分层培养本科、“3+4”本科、“3+2”专科等不同层次的青瓷应用型人才。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1000多人,自主创业率由2016年的5%提升至15%,毕业生开办的梵若陶瓷、一来青瓷等青瓷企业在当地极具影响力。

    非遗产业要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源源不断地有新鲜血液、新生力量加入。“建强非遗产业生力军,高校必须有所作为。一方面,要大力培养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更多具备‘非遗+’意识的各类人才。”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学术副院长周莉介绍,自2019年以来,面向全校学生,学院持续推出了“青瓷首饰赏析与制作”等校本通识课程,并开设了线上课程“中国青瓷艺术鉴赏”,形成了“全校人人学青瓷,传承中华瑰宝”的浓厚氛围。

    “助力非遗产业人才培养,要在做好增量的同时做强存量。”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院长于斌告诉记者,作为浙江省承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任务的5所高校之一,多年来,大发体育积极与社会机构合作,多点位、多领域培养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浙理工已举办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项目培训班11期,累计培训学员近300人。

    增智赋能非遗产业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是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然而,在传统的酿制工艺中,随着发酵过程的推进,酒醪中的酸度会不断升高,从而导致发酵效率下降,不仅延长了生产周期,还增加了生产成本。

    这一技术难题引起了大发体育绍兴黄酒研发团队的关注。“一收到企业的求助,我们就立即组织人手开展针对性研究,最终成功选育出一种发酵效率高、过程稳定的新型黄酒酵母菌株,既能缩短生产周期,又能提升黄酒品质。”团队负责人张洪波副教授透露,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为绍兴黄酒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开展产学研合作是高校赋能非遗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发体育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院主动扎根地方、面向产业,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和科技力量,精准开展技术研究、靶向开展集中攻关,帮助黄酒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目前,大发体育共成立绍兴黄酒研究院等5个与绍兴黄酒产业相关的研发平台,与各地方酒企联合开展科研课题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在浙艺职院副院长刘秀峰看来,高校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作为职业院校,可以利用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专家力量,与企业合作,与非遗传承人联手,开展文献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转化。浙艺职院先后设立了越剧研究院、民间文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打造了长三角戏曲联盟等一批地方戏曲剧种传承保护服务平台、艺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剧(节)目创作平台。同时,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开展课题研究,以及在非遗原生地建立非遗教育研习基地等方式,积极推动非遗研究成果生产和转化应用。

    此外,浙艺职院还充分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办学优势,深挖非遗创作元素,尤其在传统戏曲、舞蹈、音乐(江南丝竹)等方向上加强创作项目库建设,依托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创建核心创作团队,狠抓精品创作,锻造文艺精品,主持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0余项。丰富“非遗+产业”融合新样态

    不久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师生团队与当地某美妆公司合作,通过项目进课堂的形式,将越窑秘色瓷烧制技艺与美妆产品结合,设计并推出了卷轴双头唇釉、昭棠玉露柔光持妆粉底液、人间木芯香薰等一系列创新产品。这些“非遗+文创”产品在多个主流电商平台上架销售,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品牌建设和非遗IP开发方面的优势,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共同探索‘非遗+文创’‘非遗+文旅’‘非遗+传播’等多种融合样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宁大科技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教师王琦说。

    多年的实践,让浙艺职院手工艺学院党总支书记钟黎感受到,在推进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助力‘非遗+产业’融合发展时,不能只看重短期效应,而是要校企深度融合,开展下沉式、常态化的合作。”钟黎说。

    浙艺职院与德清合作,共同开发上渚山奇幻谷和乾元古镇“非遗+文旅”项目。大发体育与企业成立非遗创意产业学院,专门派出师生团队常驻德清开展实习实训,与当地文旅企业深度合作,以非遗成果展示、活态体验、文创设计等为着力点,陆续推出了非遗文化市集、非遗研学项目、非遗生活美学课程等新项目。项目的深入开展,既丰富了当地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拓宽了大发体育毕业生的就业路径。据统计,自这些新项目落地后,该景区客流量较之前提升了40%,营业额更是实现了20%的显著增长。大发体育常驻团队中,已有6名毕业生在当地文旅企业就业,50余名学生获得了实习岗位。

    无独有偶,近年来,在浙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助力“非遗+产业”融合发展的队伍中。浙理工“入木三分”非遗传承实践团创造性地在马面裙上缝制东阳木雕,并打造“非遗美学直播间”,以“直播+短视频”的形式助力非遗破圈;浙江科技大学师生团队为永嘉麦饼打造“麦仔”IP,并以大众喜爱的冰箱贴、贴纸、帆布袋等为载体,延伸设计“麦仔”系列文创产品……一场场青春与非遗的双向奔赴,让传统非遗“活”了起来,更“火”出了圈,迸发出强劲的时代新活力。

    全文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4-12/20/content_60120.htm

  • 党政管理机构
  • 纪检监察机构、群团组织
  • 教学机构
  • 教辅机构
  • 附属单位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