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媒体聚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绍兴日报1月15日:重走诗路的实践解码地名的美文

发布日期:2025-01-16    来源部门:鲁迅人文学院     点击次数:

  2024年12月,由大发体育鲁迅人文学院、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承编的《诗路地名实勘考录》一书出版,全书37万字,这是人文学院师生团队“重走诗路,解码地名”的成果。


  一

  书中内容分为“浙东唐诗之路”与“川蜀诗路”两部分,其中“浙东唐诗之路”部分收录了包括萧山、柯桥、越城、上虞、嵊州、新昌、诸暨、台州8个地域的诗路地名文章105篇;“川蜀诗路”部分以岷江诗路地名为主,收录诗路地名文章10篇。这些诗路文章把名山、秀水、名城、古镇、古村当作诗路关键的落点,主创人员赶赴现场采风,实地勘察走访,凭借眼前实景去映照古时诗中的景致,解读地名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意蕴,积极探索校地联动的新模式,成功践行了高校优质学科资源与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校地携手,优势互补,共同探索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优秀文化的育人新途径。

  “浙东唐诗之路”始自钱塘江边的西兴渡口,南抵天台山台州古城,全长近200公里,境内荟萃了十分丰富的诗歌资源。绍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必经之地、集散之地、精华之地。2021年初,大发体育和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着手筹备在《绍兴日报?新周刊》推出“诗路地名”专栏,预计在一年半至两年时间内,系统梳理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约100个蕴含诗意的地名,以此贯通诗路的文化脉络,深度挖掘并精准阐释这些诗路地名背后潜藏的深厚文化内涵,探寻古今变迁的轨迹。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大发体育人文学院肩负起制定详尽规划以及具体落实这一合作项目的重任,而浙东唐诗之路和宋韵文化研究中心的教授团队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学生深入开展针对诗路地名的探究工作,力求全方位展现诗路地名的魅力与价值。

  《绍兴日报·新周刊》为大学生“重走诗路,解码地名”活动的成果提供了发布平台,以一文一图形式编发师生联合署名文章(每周1至2篇),“越牛新闻”App同步推送,还为“诗路地名”做了集纳版。“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人民资讯等对实勘活动进行了报道,专栏刊发的多篇文章被媒体全文转载。项目团队在大发体育人文学院创办原创公众号“诗路地名”,编辑发布诗路地名文章和实勘活动日志。

  二

  “重走诗路,解码地名”活动从动议规划到汇编结集出版,前后历时3年。最初参加实勘活动的本科同学如今均已毕业,笔者今年重新考研回母校,有幸见证了《诗路地名实勘考录》的编辑出版,作为诗路活动的亲历者,感慨良多。我们认为该成果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特色。

  一是系统性和学术性。

  《诗路地名实勘考录》是对诗路地名的首次系统梳理阐释。地名是地理、地标,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通过对代表性地名的解读,可以做到窥一斑知全豹。这105个地名涵盖了浙东唐诗之路上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节点。大到会稽山、四明山、天姥山、天台山等文化名山,鉴湖、浙东运河、曹娥江、剡溪等诗意名水,小到西兴、兰亭、若耶溪、东山、沃洲湖、石梁等名胜景点。这些地名汇聚了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景观和著名诗歌,通过对这些地名的串珠布局,浙东唐诗之路的整体风貌得以呈现。按照地域分布系统整理诗路涉及的地名,有助于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学术框架,让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诗路的脉络走向以及各个地名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路地名实勘考录》运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多种依据来印证地名的起源、变迁,严谨的考证过程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为了能正确梳理地名演变历史,解码地名文化内涵,项目组在导师指导下做足功课,搜集大量的诗歌、史料与地方文献,力求言必有据,有迹可循。该书涉及的方志包括《吴越春秋》、《越绝书》、嘉泰《会稽志》、嘉定《赤城志》、《剡

录》、乾隆《绍兴府志》、嘉庆《山阴县志》、民国《新昌县志》《诸暨县志》等几十种,文献史料有《后汉书》《史记》《水经注》《舆地纪胜》《文选》《全唐诗》《全宋诗》《全元诗》以及大量六朝、唐宋诗人别集。文献实证让《诗路地名实勘考录》具有了严谨学术精神指引下深度的文化挖掘,可以为读者提供多方面的资讯,如诗歌作品中的地理背景、历史沿革中的地名变迁、文化视野中的地名内蕴,地名所体现的古代文人的行迹、地方的风俗习惯以及历史事件对地名的影响等,能够成为有意探索诗路的文化向导。

  二是实践性和原创性。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团队亲历诗路现场,对诗歌文本中相应地名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进行访问和分析,重视历史文化的当下传承和保护,用文字记录历史渊源和古今之变,以实地图景印证诗意存在,这种实践性与原创性的结合是师生一直坚持的创作原则。

  在对诗路地名进行考证时,作者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方法和视角,而是融合了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地名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证,重视每一处地名与诗歌的密切联系,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见解或发现,在客观叙述的过程中融入作者亲力亲为的观感,对以往的研究有所补充和发现,力图体现每篇文章的原创性价值,为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和认识。

  在编排和呈现上,《诗路地名实勘考录》版式大气,书中配有大量实勘拍摄的诗路照片,图文并茂,更加直观地展示诗路地名的原创价值。

  三是文化育人与传承的要义。

  “诗路地名”的实勘研究,培养了学生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态度。

  参与创作的大学生都有深切的感受,就是学习方法和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在探寻地域文化脉络、挖掘诗路地名深厚底蕴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有效运用古籍的途径和方法,触摸文献仿佛穿越时空在与古人对话,占有第一手资料;借助实地走访,亲身感受诗路风情,让理论落地生根;与专家学者交流,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中拓宽视野、启迪智慧。我们逐渐养成了质疑精神,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寻者,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线索,面对知识的未知领域敢问出“为什么”,在深入探究时能解析“为什么”。正所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在深入探究诗路地名的学术征程中,我们的学术思维从稚嫩走向成熟:或运用历史学严谨的编年叙事逻辑,梳理地名在岁月长河中的发展变迁轨迹,让每一个地名背后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触;或借助地理学专业的空间分析技巧,精准解读地名与所处自然环境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扎根于诗歌等文学作品的肥沃土壤,深挖其中隐匿的地名文化富矿,品味文人墨客赋予地名的独特韵味与精神寄托;或凭借语言学精细入微的剖析工具,溯源地名的语音源头、探寻语义的辗转流变,揭开语言演变背后的地名身世之谜。这种突破学科边界的研究范式与操作方法,为诗路地名研究领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窗,提高了同学们的学科融合学习能力,其间蕴含着知识内化、情感提升、思维形成等一系列精妙复杂的过程,体验了一场悄无声息却又影响深远的成长蜕变。

  通过实勘,强化了保护、传承诗路文化的意识和责任。

  在走访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不时会目睹一些令人痛心疾首的场景:古老的文物在岁月侵蚀与人为破坏下伤痕累累,珍贵的历史遗迹面临坍塌的危险,周边环境因无序开发而变得杂乱无章。这些画面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诗路是历史慷慨馈赠给今天的瑰宝。尽管诗路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但依然有一批心怀热忱、矢志不渝的师生,致力于重塑诗路千年神韵风姿。校地紧密合作,恰似榫卯契合,依托这一合作模式诞生的《诗路地名实勘考录》,也恰如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文化梳理、历史传承、当下发展的多重大门,展现的是文化育人的新篇章,赓续的是诗路文化传承的青春之路。


文字:程雪婷

  全文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ad/content/202501/15/content_568531.html

  • 党政管理机构
  • 纪检监察机构、群团组织
  • 教学机构
  • 教辅机构
  • 附属单位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