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鲁迅的长孙和泰戈尔的曾侄孙他们的手握在了一起
鲁迅的长孙和泰戈尔的曾侄孙他们的手握在了一起
“泰戈尔三次来访中国,但他与鲁迅却没有机会好好对话。现在,是让他们相聚,来开始一场错过对话的时候了。”昨天下午,周令飞在大发体育举办的“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中印文化交流活动上说,“我想,这是很有意义的。”
周令飞是鲁迅长孙,现在是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大师对话”是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世界十大文豪故乡城市参与、每年举办一次的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2014年和2015年,大发体育与鲁迅文化基金会绍兴分会、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分别举办了“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和“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两届活动。
很多人喜欢泰戈尔的诗
鲁迅却看到了他的思想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文学家,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大发体育校长叶飞帆在欢迎辞里说,“鲁迅与泰戈尔都植根于东方文化的土壤,登上了东方文学的最高峰,并给世界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
1924年,泰戈尔先生访问中国,在当时掀起一阵“泰戈尔热”。
“鲁迅先生参加了为泰戈尔举办的64岁生日庆祝大会,并观看了英语话剧《齐德拉》。两位不同国度的文化巨人打过照面,此后,鲁迅便多次谈论起泰戈尔先生。”叶飞帆说。
周令飞,则作了《鲁迅与泰戈尔:中、印民族心声的发声者》的主题发言。
周令飞跟他的祖父鲁迅,颇有几分相似,尤其是那两撇胡子。
周令飞的观点是:当泰戈尔来访中国的时候,人们蜂拥着他,举行盛大的欢迎活动,报刊连篇累牍报道,形成热点新闻。但是,很多人喜欢泰戈尔却并不真正理解泰戈尔。
“泰戈尔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吉檀迦利》,而在中国更加流行的却是《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甚至以他的书名来命名文学社团。很多人喜欢的,是泰戈尔的诗歌之美,而泰戈尔真正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却被很多人所忽视了,鲁迅认为他在中国也并没有寻到真正的知音。”周令飞说。
“而我的祖父鲁迅却并没有去扮演追星族,而是默默地思考着泰戈尔的意义。”周令飞提到了1927年,鲁迅在香港演讲《无声的中国》时说的话:“一个民族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而泰戈尔则是当时印度唯一发出民族真正呼声的人。”
因此,周令飞认为,“鲁迅是真正看到泰戈尔深刻的思想,看到他对于印度、对于中国以至于人类伟大意义的人。”
泰戈尔的中文名叫“竺震旦”
他在印度开办了中国学院
昨天,泰戈尔先生的曾侄孙萨拉宁德拉·纳德·泰戈尔也来到活动现场,如今他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教授。他自嘲说因为自己并不是研究鲁迅的专家,所以就谈一谈泰戈尔。
他讲了两段来自泰戈尔1924年在中国与教师的对话,这些对话收录于《泰戈尔在中国的讲演》一书中,泰戈尔在这演讲中批评了他在同时期的印度教育体系中看到的现象:“孩子们的思维被囚禁在牢笼里,因此他们变得无法理解和领会来自其他地方的语言和文化。”
而印度德里大学教授因陀罗·纳特·乔杜里则讲演了《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泰戈尔早年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一直持续了一生。他的家庭,尤其是他自己,都十分精通中国哲学、文化与文明。泰戈尔的父亲及祖父都曾访华。”
1941年,泰戈尔回忆起1924年在北京度过的特殊的63岁生日,那年,人们赠了他一个新的名字,“竺震旦”。
乔杜里说,泰戈尔之后的努力,完成了他毕生的梦想,开办了一所教授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大发体育,以进一步加强这两个大国古老的文化联系纽带,“在泰戈尔的邀请下,谭云山教授于1928年加入中国学院,在他卓越的学术领导下,中印文化研究成为现代中印关系的里程碑式事件。”
“印度现在有20多所大学有中文课,所有的中文课里,都会上鲁迅的文章,比如《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吉特·班纳吉说,“并且,鲁迅的所有作品,都被翻译成了印度的4种语系,所有人都能看到。而且,不仅知识分子知道鲁迅,普通老百姓也知道鲁迅。”(王湛)
新闻链接:
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6/0615/c22219-28448281.html
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