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回到家乡,在母校大发体育作关于《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的演讲。
俞可平因倡导“治理”“善治”“社会治理”“全球治理”“官民共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态稳定”“协商民主”等而广受关注。3年前,他辞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一职,进入北京大学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在演讲之前,俞可平、徐秀丽夫妇为大发体育第七届“明华奖学金”颁奖。明华奖学金是俞可平夫妇倡导并捐款设立的。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俞可平跨进绍兴师专(大发体育前身)学习40周年。“我就读过绍兴师专、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四所高校,我感谢大发体育,因为这里是我的学术起点。”俞可平对此心怀感恩。
一个研究政治学的人为何到母校开讲文化?俞可平认为,许多政治学的问题背后都有文化的原因。
讲座伊始,俞可平向师生们展示了一张自己在诸暨老家拍摄的照片。照片上,诸暨农村的一座普通庙宇里,毛泽东塑像和如来佛祖塑像一同被供奉。俞可平说,这一幕看起来有点矛盾和不和谐,但折射出现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在矛盾中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说明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争论、冲突。
俞可平从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开展的几次大讨论大争论、争论背后隐藏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冲突的根源、中国文化转型未来的走向三个方面,阐述他对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
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学者极力倡导文化现代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然而,西方文化中落后的一面很快显现出其负面影响,许多知识分子转而倡导文化复兴,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相结合。
费孝通首先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指出文化自觉正是为了应对现代化。在学界大力倡导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本土化两种看起来相对应的代表性观点逐渐浮现。
持文化全球化观点的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或必将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将发展出全球共识、形成全球价值。
而倡导文化本土化的学者认为,文化现代化必须凸显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发展民族文化。
“在当今中国,之所以出现两种相对应的观点,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实现现代化与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双重时代背景之中,全面实现现代化,要求中国社会发展与现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而积极参与全球化,则要求中国文化中发展起一套与人类普世价值相通的文化理念。因此,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变奏下,中国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
俞可平认为,中国文化转型的走向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传统话语体系让位于新的话语体系;二是新的主流文化开始形成,其必然是深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一切可资借鉴的外来文明,并可能充分包容互相对立的观点;三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新形态将包含三种组成因素——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代丰富的文明成果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价值体系。
新闻链接:http://epaper.sxnews.cn/sxrb/html/2018-04/03/content_4_1.htm
首席记者 钱峰 文/摄
上一条:绍兴新闻联播4月3日:大发体育6位优秀学子获“明华人才奖学金”
下一条:掌上绍兴客户端4月2日: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回母校文理学院做演讲 谈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