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智轻德要不得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专家,陈巍发现,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或养成教育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具体来说,就是家长只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信奉“门槛论”,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更可怕的是,近些年来,这种接近市场化需求的读书,不仅仅造成了搞笑的堕落,还使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表面上唯有读书高,但骨子里读书无实用”的悖论。 问题在于,这样的教育模式,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培养“考试机器”和“书呆子”。陈巍认为,学习应该是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习,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或者背诵能力的培养。学生囫囵吞枣地将知识背下来了,却不能获取和解读它,更不懂得调动已有的常识运用它,其实是有悖于中小学考试大纲要求的。 对此,陈巍热切期盼家长、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回归读书本身,就读书而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 比如,学生学习韩愈的《师说》,不仅仅能够背诵相关的文言词汇应付考试,更应该学习其所传达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如此这般,孩子智育和德育的学习才能同步进行,其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具有人格的独立性,不应为别人的想法而活着,更不能让孩子为别人的想法而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只有在寻求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才不会陷入对其他人的艳羡、嫉妒、盲从之中,更不会屈从于权威、荣誉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之外,家长可以依照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其进行兴趣的培养,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更加完整、健全人格的人。 钱国正(心理辅导专家) 家长莫替代了教师的功能 家长和教师是孩子养成教育中的两个主体,在功能上,各有侧重。教师主管学习,而家长负责人格塑造。 相比于我们经常谈到溺爱造成的“小公主”、“小王子”,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职能错位的家长。他们只管学生的成绩而放弃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以及人格塑养,唯成绩论,其他一切都可以让步。具体表现,只要成绩优秀,其他一切都可以迁就。 殊不知,这样会害了孩子。现代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成才,三分靠学历,七分靠人格,这些家长只关心学历,可谓是舍本求末。 孩子在1~3岁时是一个极度需要爱和安全感的年龄,我们提倡小孩多和母亲接触,晚上和母亲睡,这样孩子长大了往往比较有自信。4岁开始,家长就要给孩子制定一系列的生活规矩,这时也是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的最好年龄。 如何教育,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家长以身作则。孩子非常会模仿,你的一举一动,他都记在心中。在4岁这个时间段,家长要给孩子充足的玩耍时间,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在童年时,家长逼迫孩子过多学习,刻意打压他的天性,这是非常危险的。江湖上有一句老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没有让他在该玩耍的时间玩耍,以后到了青春期,等他有了一定的自由度,他还是要玩的,这时家长就控制不住了。 在这个市场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我还有一个自己的理论,从初中开始,让青少年逐渐学会理财。这里的理财不是说让他们去买理财产品,而是逐渐培养他们一种合理安排钱物的思维,比如每个月给他100元零用钱,然后让他合理安排,哪些买饮料,哪些作为可能出现的聚餐费用。现实中,许多学生考入大学后,家长一个学期打7000元给他,他仅用了3个月就把这些钱全部用完,剩下一个月无法生活,只能靠借钱度日。这些钱花到哪里,学生本人也是心中有数。这个虽然称不上什么大的问题,但也有极端案例。 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html/2015-05/27/content_1062044.htm |
上一条:《浙江新闻》:一样的大学不一样的青春 谁是你心中的男神女神TOP10?
下一条:浙江在线网: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将建设艺术实践基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