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漆结缘
近日,大发体育艺术学院讲师潘草原的综合材料类作品《o的故事—3》获浙江省第十五届美展优秀奖。“90后”青年教师潘草原是一位与漆艺结缘的人,她的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德国明斯特漆艺博物馆等收藏。
漆艺是指漆的艺术。天然漆,又称大漆、国漆等,是由漆树分泌的天然树脂涂料,具有黏接、加固、调合颜料、涂饰、硬化成膜、防护保护等功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就被中国先民发现并运用于社会的生活生产当中。漆艺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门传统工艺,古称“漆工”“漆器”,20世纪以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进入现当代艺术领域,包含漆画、漆立体、漆空间等内容。
像多数年轻人一样,潘草原最初经由漫画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报考美院时,她的第一志愿是插画漫画专业,其次才是壁画漆画专业。促使潘草原改变选择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校考结束后偶然刷到的新浪博客,博主是一位就读于国美漆艺专业的学长,博文记录了漆艺专业每天的学习生活。在阅览过这些博客以后,潘草原深深地被漆艺这一艺术形式所吸引,被天然漆的质感与表现力所吸引,被漆艺丰富多元的髹饰技艺所吸引。其二则是受到专业教师的吸引,中国美术学院漆艺专业创办者唐明修先生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他科班出身,却隐居山林独自与漆对话10余年,年近半百,他应邀出山创办中国美术学院漆艺专业,由此扎根西子湖畔,传道、授业、解惑;他远渡重洋,将古老的东方漆艺传播到四面八方。因此,潘草原改变了自己最初的选择,走向了漆艺这条道路。
被漆吸引
潘草原十分热爱漆艺这一艺术形式,被它的神秘、奢华与厚重所吸引。在她的漆画创作中,每一道制作工序都需经历层层涂积,每道漆层必须耐心静候其阴干,累计数日至数十日最终呈现图象,创作过程伴随着不可控与未知性,即所谓“人画一半,天画一半”,最终的呈现记录了劳作的痕迹和时间的物化。
潘草原表示,创作《o的故事-3》的过程充满了波折。作品的草稿是初次尝试使用矢量软件而非手绘方式绘制,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遇到诸如矢量几何元素与手工制作技艺在转换上的问题,进展困难,不得不搁置数年。后来因机缘巧合重新找出这张画,并大幅铲除了之前已经完成的部分,几乎是从头开始。直到2021年底,作品才初具雏形。
去年作品在准备送展前不慎摔落,磕损严重,画面主体破裂凹陷,深可见木胎。与几位从事漆器修复的同门讨论后,决定从画的背面开洞,将凹陷处压回原位,然后再经过一系列重新裱布、刮灰、封闭等复杂工序完成修复。修复过程中,潘草原保留了画面主体中的裂痕,背景的裂痕则用堆漆技法覆盖,并将堆漆元素在背景中均匀分布,使其成为主体和背景的中间层。“最终,这次意外的磕损为作品增添了意想不到的元素,裂痕的存在打破了原本显得呆板的画面形式,很喜欢这场颇有意味的意外。”潘草原说。
漆艺心语
长期学习和从事漆艺这种单一的艺术媒介,潘草原的创作节奏和漆的节奏相适应,已经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此生发出了特殊的创作经验,潘草原认为漆艺的创作过程有很强的身体性。首先是漆过敏,现在她仍时不时会遇到,红肿起泡、瘙痒难耐,强烈的身体反应进一步加强了她和天然漆的连接。
“漆也隐喻了身体,它的物理状态常与皮肤相关联,因漆液难以自立,需要依附于胎骨,髹饰层就像包裹了胎体的一层肌肤,而漆树因漆液采集留下的割口,也很容易产生伤口、愈合和痛感等联想。又比如创作中的研磨、推光是呈现作品表面质感的重要工序,过程中需要灵活地使用作为工具的身体,不断调整手指、手掌、手肘按压摩挲的方向和力度。同时触感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创作中大量涉及皮肤和作品的接触,可以说,作品表面的每个部分都经过手的抚摸,我常常在劳作中获得难以形容的、强烈的触感愉悦;另一方面,在观看时作品突出的材质特征是越过逻辑思辨直接诉诸感觉器官的,它们调动起关于身体感觉的经验、记忆和联想。此外,这种长时间单一重复的动作也很容易导向类似冥想的状态,让人非常放松。”潘草原说。
未来潘草原希望能更好地平衡创作和教学工作。对于那些被大漆这一媒介所吸引和触动的人,她想说:“在了解了大漆复杂冗长的制作过程及可能遭受过敏所带来的身体不适后,仍选择坚持从事这一领域的年轻人们来说,这种源自内心的热忱与决心,远比任何外界的建议或鼓励都重要。我相信内心的热爱是指引你们前路的明灯。”(记者 茹晨鸿)
全文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ad/content/202405/29/content_530581.html
上一条:新华网5月29日:“大师对话:鲁迅与易卜生”中挪文化交流活动在浙江绍兴举办
下一条:文汇5月28日:“大师对话”:鲁迅与易卜生跨时空“相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