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浙江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编辑、北京停云馆文化总监潘建国以“阳明心学说什么”为题,开启青春讲堂“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系列讲座第三讲。这场跨越五百年的思想对话,在春夜校园掀起一场关于生命觉醒与人格塑造的思想风暴。
潘建国从当下文科的就业困惑出发,以自身经历切入,巧妙引出阳明心学的现实价值,并援引习近平总书记对阳明心学的赞誉,点明阳明心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格竹悟道:解构圣贤成长密码。在“格物致知”的阐释中,潘建国带领听众穿越思想史长河:朱熹“即物穷理”的严谨与陆九渊“心即理”的顿悟形成鲜明对照,最终指向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决定性瞬间。“七日格竹”的执着与“岩中花树”的机锋,勾勒出这位“真三不朽”圣人波澜壮阔的精神成长轨迹。当“致良知”四字破空而来,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三大支柱:构建心学思想殿堂。潘建国以“心即理”破题,拆解“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最终在“致良知”的哲学高度收束。“这不是简单的道德训诫,”他强调,“而是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熔铸为‘此心光明’的生命实践。”通过天泉证道的“四句教”,阳明心学完成了从哲学思辨到人生指南的华丽转身。
文明互鉴:东方智慧的世界回响。讲座视野横跨中日两国五百年:明治维新志士的枕畔书、东乡平八郎的伏首膜拜、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经营哲学,勾勒出阳明心学在异邦开出的璀璨花朵。当毛泽东《心之力》中的心学余韵与当代企业家精神相遇,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展现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潘建国以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为讲座收尾:阳明心学是良知的呼唤,促进个体意识觉醒;是在良知指引下成为自己,让生命充满价值和意义;是人与社会的底线、人格的脊梁、精神贵族的人格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强大内心;是中华民族先进的意识形态,有助于重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次讲堂完成了对阳明心学的现代诠释,更在师生心中播下传统文化创新的种子。当“致良知”的智慧与“知行合一”的担当注入青春血脉,传统文化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张力。
青春对话:良知如何照亮现实
鲁迅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243班应婉欣:潘老师详细讲解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将知和行相统一,但在现代教育中,我们通常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忽略实践,导致在真正实践运用理论知识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对于如何更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您有怎样的建议?
潘建国:知识可分层剥离,第一层是良知即是非之心,第二层是认知,第三层是志向认知,努力学习知识并在学习历程中参加考试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行合一。作为学生,努力理解、学习课程内容,取得知行合一的成果就很好,当下努力学就是知行合一。
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242班赵靖逸:讲座中您提到了很多内容,知行合一需要励志、致良知。但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会遇到这种情况,容易卷入时代跟风的漩涡之中。我们提到知善知恶是良知,我应该如何用良知判断我的志向来自本心还是其他?
潘建国:王阳明立志成圣,如今大家志向各异,是要跟随他人还是正视内心做回本我?我认为王阳明所言“至善至恶是良知”应倾听内心声音做真正想做的事,即便志向不高远也有价值。不应该将励志转化为高端的事物,目标不一定都要遥不可及。竞争时不要盲目,按自己内心选择,是没有问题的。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师范)232班阮心甜:请教潘老师如何将阳明思想中的“致良知”切实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助力我们在职场中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信念,做充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职业规划。
潘建国:现在的学生不容易,走出校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没有依靠就得靠自己。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外界虽不确定,但内心要有追求和确定,要明确自己的认知。进入社会要从底层做起,凭借坚韧和对事业的忠诚,不怕吃苦,有强大内心,能接受不如意。希望大家走出校门能安住内心,适应社会。
编辑:赵晗宇 严许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