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大夜校”领导力课程读书会(第四期):学员共读《曾国藩传》
8 月 26 日晚,“绍大夜校”领导力课程的 20 余名学员围坐相聚,以《曾国藩传》为引,开启一场沉浸式深度共读。指尖轻翻书页的沙沙声里,曾国藩的处世谋略与职场人的现实困惑悄然碰撞,既有历史智慧的厚重回响,也有当下困境的共鸣;思想交锋的热烈氛围中,职场心理建设的核心议题被层层拆解,让书本里的道理与生活里的难题慢慢交融。
热烈讨论中,学员们纷纷重温大发体育党委书记崔凤军的课堂箴言,字句间皆是启发:“读《曾国藩传》,别只盯着他的官阶看,最动人的是他‘每日三省’的自律 —— 清晨读书不辍、夜晚复盘不止,从不让忙碌成为敷衍自己的借口。放到职场里也一样,我们的成长从不是‘突击努力’就能实现的,唯有在日常生活中稳住节奏,让每一步都留下积累的痕迹,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读书会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学员们畅所欲言,分享各自的读书体会。
学员心得:
学员汪宏伟:出身平凡的曾国藩,七次科举终成进士,以“拙诚”立身。三十岁立志学做圣人,践行“日课十二条”,戒烟戒色,严苛修身。组建湘军屡遭惨败(靖港投江、江西之困),悟出“结硬寨,打呆仗”逆转战局。倡洋务、派留学,开近代化先河;留家书千封,以“勤俭廉劳”培育十代英才。其一生证明:笨功夫可破局,挫折实为进阶之梯。感恩文理夜校平台,感谢积极参与读书会的各位同学,三个多小时的深度讨论,相信都受益匪浅,下次再会。
学员杨岩坡:曾国藩读书会予我以深刻启迪。他一生秉持“拙诚”之道,不尚机巧,唯持恒心。每日静坐反思,记日记以自省,使我明白修身贵在坚持。他读书讲求“耐”字,一书不完不看他书,此专精精神于今尤显珍贵。其家书中“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之语,尤为警策。志不立则无可成之事,识不足则易入歧途,恒不继则前功尽弃。
学员陈鑫:曾国藩,他并非天生聪颖,甚至被笑话“笨拙”,却最终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这其中,他的读书方法功不可没。我想和大家分享他读书心法中最核心的一个字——“耐”。曾国藩的“耐”,绝非枯燥的苦熬,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沉浸与深耕。首先,是 “耐得住慢” 。在追求“速成”的今天,曾国藩的方法像是一剂清醒剂。他主张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不贪多、不求快,讲究的是专精一业,专攻一书。这种看似“笨拙”的功夫,恰恰能让我们穿透文字的表面,与作者深度对话,真正把知识读通、读透,内化成自己的血肉。其次,是“耐得住烦”。读书总会遇到难懂、枯燥的章节。常人的选择是跳过或放弃,而曾国藩的选择是“硬看”。他曾在家书中写道:“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这种“熬过去”的坚持,锻炼的不仅是学识,更是心性。每攻克一个难点,我们的理解力和心智韧性就完成了一次跃升。最后,是“耐得住用”。曾国藩读书,从来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或打发时间,他强调“经世致用”。他读史书,是为了鉴往知来,洞察兴衰之道;读兵法,是为了运筹帷幄,平定天下。他始终将“知行合一”作为读书的最终目的,用书中的智慧来解决现实中的难题。在这个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曾国藩的“耐”字诀仿佛一盏温暖的灯塔。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源于专注下的持续积累;真正的智慧,生于烦躁中的片刻沉静。让我们试着放下对数量的焦虑,拿起一本经典,用曾国藩的“耐”字心法,慢慢地读,深入地想,踏实去做。或许,我们都能在书中,遇见那个更沉稳、更有深度、更强大的自己。
学员王云:1.珍惜平台。“别把运气当才华,别把平台当本事。”跳不出时代盒子的曾国藩能把握每个时机,在那个时代务实地成就了不一样的自己;2.自身找原因。凡事学会从自身找原因,曾国藩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不怕面对自己的失败,而是坦然去接受和反思;3.坚守执着热爱。曾国藩能成晚清名臣,他一生追求不止,效忠晚清政府,对自己工作坚守执着热爱……所以被历史认可,值得学习。
学员王礼泉:曾国藩,一个天资愚钝,就靠着持之以恒的毅力,日复一日的,结硬寨、打呆仗,就这样又笨又慢的平定天下,建立了不世功勋。成了中国史上的半个圣人。细看曾国藩的一生,从上学的时候,就能看出毅力,一篇文章,背诵了半天,背床下的小偷都会背了,他还背出来,小偷气得扬长而去。成年后,考了七次才考中,相当于现在复读了七次。这样资质的人,都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包括他的职场生涯,又何尝不是一波三折,跌到谷里,回到解放前,可不是一次两次,是多次,遭受的无数失败和打击,依旧是屡败屡战,成就后来的一番伟业,平定天下的人。所有的这些经历,对我来说就是一道光,是生命黑暗中一道光芒,感觉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和他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所以,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都时刻给了信心和希望。